| 云南腾冲国殇墓园。(资料图片)
|
■本报记者 高毅哲
走进云南边陲腾冲,正赶上雨季。淅淅沥沥的雨水无声无息地落在县城街道上,落在城郊翠绿的稻田里。稻田深处,时不时飞起觅食的白鹭。
70年前,这座边城在炮火中被彻底毁灭。因为中国远征军,因为国殇墓园,腾冲成为中国抗战史上一座被永远铭记的县城。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8月底通车的滇缅公路,一度成为中国获得外援的唯一一条陆上交通大动脉。为支援缅甸地区的盟军,同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1941年底,中国组建远征军。
然而,由于盟友英国的阻挠和不配合,使丧失有利战机的远征军第一次作战失利,导致怒江以西包括腾冲在内的中国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远征军一部分撤入印度改编为中国驻印军,一部分撤入国内。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率先开始反攻缅北。1944年5月,在国内集结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展开滇西反攻。6月底,中国远征军一路血战至腾冲城下,经过3个月的战斗,9月14日,腾冲解放。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部打通。以此为标志,中国军队对缅北、滇西的反攻取得完全胜利。
当年远征军血战腾冲时,9000多名远征军将士英勇捐躯。腾冲收复后,当地名绅、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倡议兴建陵园以祭悼阵亡将士。1945年7月7日,陵园正式落成。李根源根据《楚辞》中的《国殇》一篇,为之起名为“国殇墓园”。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也成为腾冲当地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隶属于腾越镇中心学校的腾越第三完全小学以国殇墓园为依托,自编了一套校本教材《走进国殇,感悟幸福》。“我们原本起名叫‘走近国殇’,后来经过多次讨论,改叫‘走进国殇’。”教材编写负责人赵静辉说,“从‘近’到‘进’,我们更希望孩子们可以真正走入那段历史,用亲身参与感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国殇墓园地处腾冲县城区,它和旁边的滇西抗战纪念馆一起,每天吸引着大量来自内地、台湾以及外国的游客前来参观瞻仰。有时候,游客们会在纪念馆里遇到当地中小学生讲解员,他们熟知当年的历史,利用课余时间做小导游。
如今,腾冲几乎每所中小学的入队、入团仪式都会在国殇墓园进行。腾冲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郭兆锦说,腾冲人对中国远征军的敬重一以贯之。
不只对远征军,腾冲人对每一处抗战遗迹都保护有加。距腾冲市区几十公里的界头镇归化寺,是腾冲沦陷后当地军民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地方。1942年5月中旬,日军占领腾冲后往腾北扫荡,在归化寺和驻军护路营打了一仗,护路营毙伤日军50多人,己方也有30多人牺牲。战后,当地民众收敛烈士遗骨,修筑“战士冢”一座。
记者寻访到该处战斗旧址。如今,归化寺早已不在,昔日护路营进行伏击的光秃秃的山头也已种满林木。正当记者专注脚下林径之时,不经意间抬头发现前方一片开阔,树木围成一圈,圈正中央,就是安葬烈士遗骨的战士冢。
以冢为中心,当地政府划定了半径50米的保护范围。这里山民收入并不高,多种一棵经济林木,就多了一份收入。但是在这个偏僻的山头里,在无人值守的坟茔四周,山民们自觉把林木栽到保护圈边沿,就再也不往里栽种一棵。
坟茔四周,还可见祭奠的花圈,以及为烈士献上的香烟。一名放牛老人从树林深处闻声走出,一边为我们介绍当年战斗的情形,一边用手中拐杖从地里挖出几棵鸡枞菌。
群山不语,绿树环绕。老人将山菌收入口袋之中,待到夕阳西下,牛羊归圈,他便可熬上一锅美味的菌汤,在这青山绿水中怡然自得。
这就是当年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投身那场战争的意义。
【抗战记忆】
中国远征军
为支援缅甸地区的盟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1941年底,中国组建远征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反攻缅北、滇西的完全胜利。国殇墓园位于云南腾冲城西南1公里处的叠水河畔、来凤山北麓,是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的纪念陵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