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吉林日报以《扎根田地,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
业大学教授李玉》为题,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授李玉进行了采访报道。
扎根田地 让农民脱贫致富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
在重量级行业会议上,时常能见到他讲学的身影,赢得台下阵阵掌声;代表国内学术团体出访,他不辱使命,树立起中国农业学术界的良好形象;做起菌物试验,他更是一丝不苟。在学生眼中,他不仅是亲切的师长、挚友,更是指路的明灯。
这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吉林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他是我国食用菌界的一座高峰。几十年来他默默耕耘,攻克道道难关,在菌物基础学和菌物工程学研究中成就辉煌;“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他教书育人,培养大批人才;他深入农村进行科技扶贫,让小蘑菇撑起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他虽年过古稀,但却精神矍铄,始终活跃于教学、科研、扶贫的第一线,每年的工作都硕果累累,充满成效。采访中,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对学科的挚爱和对科技扶贫信念的坚守,讲起钟爱热爱的事业,他的眼睛里都充满着执着和自信。
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年轻时,李玉考取了我国黏菌学研究的始祖——吉林农大周宗璜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步入了黏菌这个神秘的研究领域。当得知世界已发现的近千种黏菌中,竟没有一个是由中国人命名的时,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强烈震撼。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心无旁骛地钻研于黏菌科研。几十年寒来暑往,无论是在深山密林中采集标本,还是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无论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还是在人大会堂听政议政,他始终没有间断自己的科研事业。
多年的不懈努力,让他在国内率先建成了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在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构建起了全新的菌物系统分类体系。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创建了“菌类作物”学科,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作为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长,他将菌物学科与国际接轨,建成了3个食用菌类国际合作平台,与国外知名菌物学家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引领我国食用菌领域处于世界发展前沿。
攻坚克难 选育新品种
“老祖宗告诉我们菌类是一个天然的粮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群,食用菌种植的特点在于虽技术含量高,但农民易于跟进,劳动能力差的老年人也能简单操作。菌类生长的过程中能消耗大量秸秆,实现我国农作废弃物的资源化,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李玉侃侃而谈。
为采集优良菌种,他不辞辛劳,深入全国所有省区开展菌物资源调查,获1.2万份标本与菌株。他的基础研究不仅保护了种质资源,挽救了一批濒危物种,更为进一步评价、利用、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适合北方生长的黑木耳、榆黄蘑、元蘑、香菇进行系统研发,创建了从种质资源评价到形成产业化的食用菌工程技术体系。先后筛选并培育出45个成活率高、易培育的食用菌新品种,集成创新了6个北方主要食用菌标准技术体系,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铺平道路。
小蘑菇变致富大产业
李玉提出食用菌不仅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新方向选择,还是政府精准产业扶贫的新选择,更是推进大健康产业的新引擎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机遇。他主张从推进食用菌深加工、建立营销集散地、全过程标准化建设、品种改良与换代、加快生产机械化进程、注重质量塑造品牌等六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对我省农业产业进行精准把脉,提出“东木西草”“南菇北移”和“建设百公里食药用菌长廊”的建议,被省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在吉林东部诸多县市建立起香菇生产基地,让高寒山区发展食用菌有了新途径;在汪清建立黑木耳生产基地,举办了“中国首届黑木耳节”;在蛟河建立黑木耳及灵芝生产基地,使之成为响当当的“中国黑木耳之乡”。
为解决贫困户脱贫难的问题,李玉团队大力推广“五位一体”食用菌技术示范模式,面对面、手把手教会菇农种植技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他率领的科研团队已与东北三省多个市(县)达成协议,联合开发食药用菌产品,建立生产示范基地21个,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000多人,带动3万农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
不局限于本省,还坚持走出去,把食用菌生产技术辐射全国。他带领团队在全国建立多个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就菌种培育、种植方式、技术人员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和当地政府开展紧密合作。在人迹罕至的藏区,建立起我国第一个菌物资源保育区,即四川雅江松茸保育区;在安徽省金寨县的马鬃岭林场建立了全国首个菌物药资源保育区,将保育区建设成为大别山区乃至我国优质菌物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高地,因地制宜的建设了野生菌物药生态栽培繁育示范基地、菌物药标本馆。助推药用菌产业成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人民精准脱贫的幸福产业。受中国科协邀请,在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临县,他利用废弃枣树枝作为原料发展枣木香菇,并坚持在一线指导,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问题。2020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前往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为柞水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柞水木耳就是李玉团队在柞水县对口帮扶的精准扶贫项目。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与柞水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全面启动柞水木耳品牌推进战略,全面助力柞水县食用菌产业脱贫攻坚。目前,柞水木耳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已有3138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李玉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鼓励师生们不要在黑板上“种地”,要深入生产实践。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比任何荣誉都重。通过扶贫工作,他感到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的迫切需求。每次去一线生产基地,都有大批菇农热情的围着他询问各种问题。一次,同行的外国专家看到这种场面赞叹不已,他们为中国科学家能够这样贴近农民,千方百计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一如既往为“三农”服务,而由衷的感到佩服。
“感谢李玉教授的农业技术指导。让我们能在家门口就业,不但可以解决生计,还能照顾好家人。”吉林省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正在玉木耳大棚忙碌的村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玉木耳是李玉团队培育的新品种,它的产量是黑木耳的2到2.5倍,卖相晶莹喜人,食用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这两年,以李玉团队为技术支撑的吉林农大定点扶贫团队在好田村建设了总面积1600平方米的4栋玉木耳大棚,投放菌包10万余袋,总投资45万余元。在早期部分试种者的玉木耳卖到了100元/斤,当年就实现了脱贫。如今,好田村已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贫困户依靠种植玉木耳的也实现了稳定脱贫致富。
“实际上,我们也只是作了一点微薄的贡献,食用菌不只是‘一盘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李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