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论文能被这类系统收录,是对科研成果的最高认可,是无上荣光。如此高级别的系统,被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接二连三地撞开大门,他们勇敢地登上了这个世界科技的最高舞台。
2010年10月,吉林农业大学学生王弯弯、林彦萍在教师白庆荣指导下完成的论文《白藓茎病点霉叶斑病初步研究》被SCI收录。王燕海、贾铭、李霞飞、王洋洋、李应男在教师杨靖民、刘金华指导下完成的论文《镍胁迫对玉米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及中毒情况分析》被EI收录。2011年,博士生姜文涛作为第三作者,其关于植物病理的一篇论文发表在《plantDisease》杂志上,成为被SCI收录的第二篇由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完成的论文。几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7篇,申请专利8项,有155项学生科技成果在“挑战杯”竞赛、传感器大赛等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其中国际奖1项,国家奖68项,省市奖86项。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就像是一颗种子,正在农大校园里开花结果。2013年10月,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举办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苏州圆满落幕。吉林农业大学陈伦华、于曼华、杨海雷、孙孝阳4位同学集体申报的作品《多功能承插式EPS板材切割机》,摘得大赛“累进创新”金奖第一名,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实现金奖项目零的突破,吉林农业大学也成为我省唯一获该奖的高校。同时,刘娜、井文玲、孔丹丹3位同学集体申报的作品《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分析》、付秋实同学申报的作品《智能教学仿真灭火器》等3件作品荣获三等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吉林农业大学多年来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与帮助是分不开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2007年12月,学校正式设立了10万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随后逐渐增加,到2012年增加到了30万元。2011年学校又下发了大学生竞赛奖励办法和创新学分奖励办法,学校每年还专门拿出近20万元的资金,对在大学生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体育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奖励。2013年,学校研究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对于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进行学分奖励,学生发表的论文转化为毕业论文,对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从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中遴选,每个项目国家资助1万元,这都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与关怀。自2007年以来,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共立项261项,结项123项,参与教师314人次,参与学生1243人次。
光有资金支持还不够,还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研究环境和条件。学校不仅把几十个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还走出校门,在社会上建立了数十个实习基地。学校还组织成立了“电子爱好者协会”、“计算机协会”、“ACM程序设计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等几十个学生科技类社团,为参与科技创新学生无偿提供指导教师、仪器设备、基础元件等,为学生科技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校教师积极主动投入到学生科技文化和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中,计算机专业李东明等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ACM程序大赛时,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为他们解决比赛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数学教研室万保成老师,多年以来坚持利用假期义务为全校学生培训数学建模课程和指导比赛。
就说这次获得“挑战杯”的金奖吧,2011年作品《EPS板材切割机切割丝紧胀度及温度的全自动调控装置》参加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国家二等奖,参加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获国家金奖,参加第五届中国大学生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一等奖,获得发明专利,2011年,在第63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IENA)中,承插式EPS板材切割机一举获得国际银奖。每一次参赛参展都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从2010年开始,每一代产品的研发、制作和参赛、参展费用,平均2万元以上,都是由基金支持。仅2011年参加第63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学校就投入10多万元。从《EPS板材切割机电热丝紧胀度测控系统》到《承插式EPS板材切割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4年时间,指导老师宫鹤不间断地提高了全程指导,帮助同学们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
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热情,也为他们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助力,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