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我校副校长陈光教授署名文章《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农业创新人才——吉林农业大学构建“三层次、三结合、五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农业创新人才
——吉林农业大学构建“三层次、三结合、五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吉林农业大学创建于1948年,是吉林省首批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己任,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视教育质量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并把提高教育质量寓于形成办学特色、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三层次、三结合、五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层次、三结合、五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三层次”指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基于学生认知与基础、研究与创新、体验与综合这三个层次;“三结合”指实践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相结合;“五平台”指通过搭建实践课程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科研训练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和模拟创业平台,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以训练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第一课堂为主体,以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模拟创业、课外科技活动等第二课堂为辅助。
“三层次、三结合、五平台”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各有内涵又相互联系。其中,“三结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三层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综合的认知规律所作的科学分解;“五平台”是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时序及逻辑关系、量态关系、结合层次、时空安排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
“三层次、三结合、五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吉林农业大学围绕经济建设新需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凸显实践教学地位。科学构建“三层次、三结合、五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等各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和环节设置,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更优化的全方位、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人才。
1.实践课程平台建设
吉林农业大学搭建了多元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夯实了实践教学体系基座。按照基础实践、认知实践、综合实践教学内容,科学地、系统地、综合地将实践教学融入到人才培养系统的整体规划之中,在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校内与校外等方面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融合。
基础实践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学校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引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支撑,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的分层次实验教学平台,以点带面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通过整合实验课程资源,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并拓展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认知实践的设计突出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平台。学校着重研究校内外实习实训现状、形式、内容和结构,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突出了办学特色,破解了实习实训难题。建成了校内专用型、校企联合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型三类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与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形成阶梯式功能依次递进的三块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在综合实践环节,重视论文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与建设,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与创新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结合、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尽早参与到科研训练和实验当中。
2.社会实践平台建设
吉林农业大学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两个必修学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一直保持在学生总数的98%以上。形成了“项目化运营、师生双向互动、政企校合作”服务三农的具有农科院校特点的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教学基地、深入企业单位、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生活,来磨炼意志、增长能力。
三年来,学校共组建797支“自由组队、分散返乡”的小分队,共有7400余名大学生分赴山东、甘肃、云南等23个省、市、自治区和吉林省9个市州,开展科技支农、企业帮扶、义务支教、关爱民生、挂职锻炼、文化传播、社会调研等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共获得国家和省市级荣誉151项。学校先后20次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3.科研训练平台建设
吉林农业大学紧密依托实验教学资源,通过推动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训练”。
学校推动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日常面向学生开放的项目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本科生开设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促进教师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涵盖仪器设备操作类、大型综合性实验技能训练类、实用技能普及类共三大类实验室开放选修课,供全校学生选择。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技创新精神与意识、创业能力提供了平台。
学校鼓励和提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吸收本科学生参加,建立了博士、硕士、本科生研究梯队。几年来,学生的论文选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逐年上升,提高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60%以上来自科研与生产实际,让论文产生于实践,研究在实践,应用为实践,学生在参加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深化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学科竞赛平台建设
吉林农业大学每年设立30万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5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实现了项目成果向竞赛成果的转化。形成了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全国性比赛为依托,传感器大赛、数学建模大赛、ERP沙盘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英语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测绘技能竞赛、ATM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广告艺术大赛、农业建筑(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学科专业创新设计竞赛等省级竞赛为平台,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为形式,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为载体的较为完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模拟创业平台建设
吉林农业大学紧紧抓住国家和吉林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机遇,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实行“意识唤醒、能力赋予、实践砺练、辐射带动”的全程式创业教育,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创业孵化基地等四个平台,打造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实训、孵化四个体系。学校创建了集教育服务、实训、项目孵化、项目推介于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免费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办公场地、资金扶持、协调企业注册、导师咨询等服务。创业园以项目竞标的形式,让青年学生参与专业生产实践的全过程和创业的全过程,创业园设有花卉基地、蔬菜基地和果树基地,对外开展技术咨询和承揽园林设计工程,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创业模式。依托创业园模式,在校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创业经验和能力,为创业、就业奠定了基础。
“三层次、三结合、五平台”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成效
吉林农业大学“三层次、三结合、五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誉,在近期对用人单位问卷调查中,99.73%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较高,98.37%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较强。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处于全省高校前列,连续三次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获批吉林省首批省级创业园、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长春市首批创业园、吉林省首批创业实践基地以及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有3名毕业生被评为吉林省十大创业先锋。三年来,依托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共立项目389个,产出科技成果277项,其中发表SCI、EI论文41篇,重点和核心期刊论文90篇,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61项。共获各级各类竞赛奖项701项。学校有两件学生科技作品分获世界科技发明展银奖和世界科技创新奖。有一名同学荣获“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省长奖”、一个团队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吉林农业大学陈光)